English

奇书偶记

●周四书话
2001-02-22 来源:光明日报 李书磊 我有话说

在云南大理的蝴蝶泉边,有一个卖土产服饰、石雕与布匹的旅游市场,中间却夹杂着一个旧书摊,这使我在同伴们货比三家的购物中有了聊赖。我看中了一册书,想还还价,不想摊主大嫂意志格外坚定,一脸卖方市场的表情,就只好依她的开价买了下来:就是这本手抄的《四字经》。新老的三字经早听熟了,“四字经”的名目却很稀罕。这册薄薄的小书内里是廉价的绵纸,已经泛黄发暗,封皮用纸倒是柔韧,但被摩挲得油黑发亮,一看就是穷人家的东西。书的落款是“光绪二十五年五月廿九日苏成章丑笔”,对照的确不俊的字迹可知苏成章是抄者,他是不是作者就不知道了。从内容知道这《四字经》大约是乡村秀才写来教导子弟的,劝学兼劝善,也传授一些村居务农的世故与知识,其用语俚俗有点像《增广贤文》,却文气更贯通,语气更真切,更有一种对面教训的气氛,读来能觉出长者拳拳的诚心拙意,不像《增广贤文》那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子,是个格言俗话的杂烩。

《四字经》这种旧时乡村的民间语文无意中呈现了经史子集所闪避、所掩盖的许多事情,使我们接触到了真实的人心人情,可以多少破解一下用浪漫的或神圣的眼光看生活看世界的一厢情愿,让人有些平常心,至少对平常心有些了解。如果在明白了俗世怎么样、世人怎么想之后你还能保持诗人与圣人的情怀,那才算是真诗人、真圣人,否则就难说得很。所以《四字经》是解毒剂也是试金石。比如说同是劝学,代表主流话语的《三字经》用的是宏大叙事,说的是天理人道、修身治国的大道理:“犬守夜,鸡司晨,苟不学,曷为人?蚕吐丝,蜂酿蜜,人不学,不如物。幼而学,壮而行,上致君,下泽民。”而《四字经》所讲的读书却是另一回事了,听来也有趣:“文武官员,都从书起,发愤苦读,自然荣身。一官半职,光耀门庭,替祖增光,父母志能。家庭光彩,黑漆楼门,桅杆旗伞,胜似麻林。门前人马,扰乱分分(纷纷),叫奴使婢,呼唤佳人。那时何愁,富贵金银,这才算是,读书之人。读书得多,笔下耕春,不读之人,日晒雨淋。”比起“在明明德、在亲民、在止于至善”的大学之道,这种读书做官、做官作威福的志向简直是恶俗,实在是渺小,但不幸的是这说的是真心话,而真实对于学者来说自有其不受价值评判的独立价值。往往是我们对一件事有了了解之后就会多些理解与同情。农民必定是住够了破房漏屋才想望“黑漆楼门”的,必定是受够了欺负才想望“光耀门庭”的,而“呼唤佳人”之思也大约同娶不上媳妇的凄凉有关。联想起“千里去做官、为的吃和穿”的民谚,我们会从这可哂之见中体味出饥寒者的可悯之情。古人就有批评说儒家昧于知人心,而这就是人心了。昧于知人心就不能真正改善人心,也难以在突如其来的诱惑下持定己心,因为它未经过比较与反思。

《四字经》接下来就是劝善劝农桑了。虽没有明说,大概也是知道农家子弟们考中科举的机会是不大的,还得做好在乡土苦挣的准备,所以苦口婆心说的都是勤俭耕织、不赌博不乱花钱的话。专有几句是戒懒的:“夫懒妻懒,睡到天明,架起顶锅,米无半升,儿女饿得,哭不出声。”把因懒而穷、了无生趣的境况写得生动。对懒妇人说得尤真:“头发不梳,鞋无后跟,一根烟袋,不离口唇,一件衣服,穿过几春。”即使是学舌道学,也显得近情近理:“男女有别,授受不亲,令人眼浅,假的说真。”这哪里是什么训诫,它们简直就是风俗画,一派盎然的村气。乡村的众生相经这样的俗语说出就分外鲜明,读来入微,想来会心,真是好文章。

这大概就算是奇书了。每见古人夸奇书之乐,但何谓奇书?我想奇书就是有非常意思、忽发奇想的书,就是表现特立独行或讲解古怪知识的书,就是见解高妙得大开人眼、大快人心的书,当然也包括《四字经》这样闻所未闻、不知世间竟有却一朝遇之、读来又颇切喜好的书。奇书是漫长读书生涯中的一种波澜,一种念想,是一种诱惑也是一种安慰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